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

洪国藩

Hong Guofan

  (1939.12.24—)洪国藩(1939.12.24—)分子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1939年12月生于浙江宁波。196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 1979-1983年英国剑桥MRC F.Sanger实验室进修。曾任国家攀登计划生固氮项目首席科学家、联合国(UNESCO)人类基金组国际科学协调委员会委员。1980年、1992年、1993年分别获中科院科技成果二等奖、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曾被评为上海市科技精英、首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学家等;199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6年获第三世界科学院生物学Medal Lecture。对我国DNA研究和基因组科学作出了贡献。1978年,利用自己设计的圆板电泳仪,发现梯度电场抵抗核酸分子扩散的效应。1981年,提出并完成单链DNA双向测序的方法,它能反向和有效地检定正向测序所得的DNA顺序;1983年,将1978年所发现的梯度电场抵抗核酸分子扩散的效应应用到DNA测序技术中,导致了凝胶中DNA顺序的可读量增加30%以上;同年,成功地将35SdATP用于DNA测序,提高了同位素DNA测序的分辨率;1987年,建立高温DNA测序体系,它能消除由“发夹结构”所引起的“堆积”效应,正确测出“困难的”DNA顺序;1994年,提出固氮菌中结瘤调控基因nodD的调控机制;1997年,发表构建水稻基因组物理图的“快速、精确的BAC-指纹-锚标战略”一文,并用此战略,领导完成了重叠群(contig)覆盖率达92%、平均DNA片段分辨率高达120kb的水稻基因组(12条染色体、4.3亿核苷酸)第一代BAC-指纹物理图。此物理图使直接测定水稻基因组DNA顺序成为可能,并为水稻育种提供了一定的条件。有关DNA研究的成果被收录在《Molecular Cloning》、《Methods in Enzymology》和《DNA Sequencing Techniques》等实验手册和丛书之中,多年来被频频应用。